此条文简意赅,直指阳明经热波及血分之病机与转归。 第二百二十七条条文原文: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一、后世医家原文解读 1.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脉浮发热,口干鼻燥,此阳明经热盛也。
阳明主肌肉,其脉起于鼻,络于口,热盛则经脉燥热,故口干鼻燥。
能食者,热在经而不在腑,胃气未伤也。
热不得外越,内迫营血,阳络伤则血上溢,故预测其可能发生衄血。”
2. 柯琴《伤寒来苏集》:“此阳明经表热证也。
脉浮发热,与太阳同,然无头项强痛,且兼口干鼻燥,则知热在阳明之经。
能食,则腑未受病。
热在经络,不得汗解,必逼血妄行,从清道而出为衄。
此与太阳伤寒失汗而衄者,其理一也,皆红汗之类。”
3. 尤怡《伤寒贯珠集》:“脉浮发热,经热也。
口干鼻燥,热循经而燥其窍也。
能食,则里气和而热未入腑。
阳明之脉起于鼻,环唇,热盛于经,无所发泄,则必上寻出路,其衄也,亦热随衄解之机也。”
4. 黄元御《伤寒悬解》:“脉浮发热,口干鼻燥,是阳明经气郁遏,不能下行,燥火上炎,熏灼窍道之象。
能食者,中气未败,胃阳尚旺。
阳明戊土,性本燥烈,挟君相二火而上炎,肺金被刑,营血上溢,故发为衄。”
5.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阳明经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脉浮发热非太阳表证,乃阳明经热盛于外;
口干鼻燥为阳明燥热之气上熏;
能食说明胃热而腑未实。
如此经热炽盛,不得汗解,势必内迫血络,导致鼻衄。
衄血之后,热邪常有外泄之机,故曰'能食者则衄’,是言其转归之一种可能。” 二、综合解读 1. 六经辨证思维
此条是典型的“阳明病外证”,属里阳证、热证,但病位偏于经络肌表,尚未完全入里成腑实。
“脉浮发热”:此“浮”非表证之浮,乃里热炽盛,鼓动气血外涌之象。
“发热”为阳明病之基本热型,不恶寒反恶热。
此二症结合,确立病位在阳明。
“口干鼻燥”:此为阳明经热上炎之特征性症状。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环口唇。
热循经上灼,耗伤津液,故见口、鼻等官窍干燥。
此与太阳表证之口不干、鼻鸣迥异。
“能食者”:此为关键鉴别点。
“能食”说明两点:一是胃气尚强,二是热虽盛但尚未与肠中糟粕结聚成腑实(承气汤证)。病机重心在“经”而非在“腑”。
“则衄”:此为疾病之转归预测。
阳明经热极盛,不得从肌表透发(无汗),亦未从下法解除(未成腑实),热无出路,郁极而迫血妄行。
阳络伤则血上溢,而鼻为肺窍,阳明经亦循于此,故为热邪突破之薄弱点,发为鼻衄。衄血之后,热随血泄,病情常有缓解,此即所谓“衄以代汗”,或“红汗”。
2. 圆运动一气周流
此证是阳明燥金之气不降,君相二火上炎,刑克肺金,灼伤阳络之局。
核心病机:中气旋转不利,胃土(戊土)之气逆冲不降,挟火而上刑肺金(辛金)。
脉浮发热:金本应收敛、沉降,今因胃气上逆,金气被克,失于收敛,故气火浮越于外(浮),发为热势。
口干鼻燥:口鼻皆为肺金所司之窍。
胃土之火上刑肺金,肺津被灼,不能上润,故见干燥。
此乃圆运动中“土刑金”之典型表现。
能食:中气(胃气)尚未大伤,且热盛消谷,故能食。
但也正因胃气强、能纳谷,才更有能力生成并挟带邪火上冲。
则衄:此为病机之极。
火性炎上,无处宣泄,最终灼伤肺金所主的鼻络(阳络),迫血妄行,发为衄血。
这是圆运动在上焦“金火相刑”的最终结果。
血出之后,上逆之势得减,气机或有暂平之机。
3. 对此证会从“火不归原”及“人身气血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深层思考。
对“能食”与“衄”的独特见解:“能食”固然是胃气未败,但此种“能食”可能是一种“消谷善饥”的假象,是虚阳浮越、相火离位的一种表现,并非全然是实证。
对“衄血”转归的把握:非常重视衄血之后的变化。
若衄血量不多,热随血减,脉静身凉,此为佳兆。
但若衄后热不退,或反复衄血,则非佳象,可能为阴分已伤,或阳气浮越不能归元之危候。
不可一见衄血便认为是“热随血泄”而放松警惕。
治疗思路:
4. 衄前:若见此证,李可老未必坐等其衄。
或可因势利导,用辛凉清解之法(如银翘散、桑菊饮合白虎汤意),使热从表解,不使内迫营血。
5. 衄后:若衄血不止,他可能会考虑用引火归元之法,于清热凉血药中少佐肉桂,或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而非一味寒凉。
若见气随血脱之象,则必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固脱。
这体现了他“治病留人”、“以元气为根本”的学术思想。
6. 中医底层逻辑
阴阳:此证为阳热亢盛,病在气分、血分之间。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最终伤及血络(阴血)。
气血津液:病机核心是“热盛伤津”(口干鼻燥)与“热迫血行”(衄)。
气有余便是火,气火升腾是动力,津伤血溢是结果。
脏腑经络:病位中心在阳明胃(经),主要影响太阴肺(窍、络)。
体现了脏腑表里(阳明与太阴)经络循行在病理上的密切联系。 三、方剂解读
本条为原则性论述,提示病机与转归,未出具体方药。然据其“阳明经热迫血”之核心,可推演出治疗大法及代表方剂。
治法:清泄阳明经热,凉血解毒,佐以辛凉透散。
主方推演: 1. 衄前,以清解为主:可选白虎汤(《伤寒论》)清泄气分大热,或银翘散(《温病条辨》)合桑菊饮(《温病条辨》)辛凉解表,清疏上焦。
2. 衄后,热势未减:可用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之意,气营两清,凉血解毒。
3. 衄后,热随血减:可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以白虎汤为例简要解读:
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方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症)。
本条之“脉浮发热,口干”与之部分契合。
《神农本草经》药物体会(核心药对):
石膏:《本经》谓“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 体会:
石膏辛甘大寒,质重而降,善清阳明气分实热,其性虽寒而能透热外出,正合本条经热弥漫、欲寻出路之病机,能从根本上折其火势,热清则血自宁。 四、总结与体会
第227条虽仅十六字,却清晰地勾勒出阳明经热证的典型表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病机特点(热在经、能食)及其可能的发展转归(衄血)。它深刻地揭示了热性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寻找出路的内在规律。 此条的精义在于: 1. 经络辨证:通过口、鼻等官窍症状,精准定位病在阳明经。
2. 鉴别诊断:“能食”是鉴别经证与腑证的关键,也为判断预后(胃气存亡)提供了依据。
3. 预测转归:“则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提示医者见此证候,应预知其可能衄血,并提前干预,或待其衄后因势利导。 此条与太阳病之衄血(以代汗)机理相通,但病位不同,一在太阳之表,一在阳明之经。
临床见外感热病,凡高热伴明显口鼻干燥者,即当警惕衄血之可能,积极清解,防患于未然。
后世医家对气血关系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处治,亦能从此条经旨中寻得端倪。 此条示人以察外知内、见微知著之巧。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门户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