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桥梁,11月22日,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举办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亲子观影专场放映暨主创交流活动。学校来自小学4-6年级、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及家长代表共200余人观看了影片并参与映后交流活动。

映后交流活动以“晨光映初心 陪伴见成长”为主题,邀请了影视创作、医疗救治、教育研究、校园实践等多领域权威嘉宾,与现场家长、学生共同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之道,让104 分钟的光影之旅延伸为一场温暖深刻的心灵对话。
在核心访谈环节,主创团队率先分享了影片创作的心路历程。《陪你到清晨》导演、资深媒体人、制作人田艳透露,影片耗时六年完成,团队接触数百位受访者、收集上万份样本,源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持续关注与媒体人的责任担当。在平衡医学严谨性与叙事温暖度时,团队经过深度医学学习与反复取舍,既保证了专业准确性,又以克制的艺术表达传递温度。她特别强调“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希望影片能推动家长尽早关注孩子身心同步成长,也鼓励青少年遇到困境时要勇敢表达。
《陪你到清晨》制片人、资深影视节目制作人郭菲则分享了作为独立纪录片电影,在缺乏商业投资的情况下,团队以情怀与坚持完成创作的经历,她表示,影片 300 多万的票房已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里程碑,其核心社会价值在于让更多人“看见”青少年心理问题,为体系建设与认知普及打开一扇窗。
医疗领域嘉宾从专业角度解读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片中人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何凡将心理疾病与常见生理疾病类比,通俗阐释了遗传、家庭环境、社会认知等多重致病因素,提醒家长警惕孩子在睡眠、饮食、学业表现、社交状态等方面的异常信号,强调纵向对比孩子自身变化、重视老师横向反馈的重要性,建议发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评估与干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住院医师曲天宇结合临床经验,指出青少年治疗过程中需要家庭的理解支持、学校的包容接纳与同伴的友好陪伴,呼吁家长与学校关注孩子内在需求,避免过度关注或严苛要求,同时鼓励青少年正确识别自身情绪与状态,不必因心理困扰自责,及时求助是勇敢的表现。
社会与研究领域专家聚焦支持体系构建。北京市海淀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北京市“十佳心育工作者”鄢荣农老师介绍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落地与教研实践,强调学校心理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预防性与发展性教育,并表示将向学校推送亲子关系指导资源,助力家长提升沟通能力。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专委会委员张鹏老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给出实用建议,提出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构建情感联结而非单纯物质供给、家长以身作则传递情绪管理能力,为青少年心理韧性培养提供了科学方法。
校园实践层面,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心理老师张冠宁结合日常工作,指出学生常见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绪波动与前途迷茫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支持机制:初一、高一开设心理课,各年级定期开展心理班会与心理活动月,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提供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等服务,为学生搭建起全方位的心灵守护网络。
在自由提问环节中,家长与学生踊跃发言,围绕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平衡、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发挥、影片主角后续康复情况等问题与嘉宾深入交流,嘉宾们的专业解答与真诚分享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亲子情感互动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在主持人路韩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向父母深情表达“爸爸妈妈,您辛苦了,我真的好爱您”,家长们也回应着对孩子的认可与关爱,温暖的拥抱让现场洋溢着亲情的暖意。
此次活动由学校宣传中心策划组织,联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提供支持,是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影视教育实践的生动缩影。清华附中永丰学校执行校长王田表示,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育心”是“育人”的重要基石。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影视教育的育人价值,通过优秀影片展播、影视主题实践等活动,让光影成为传递真善美、启迪心灵的载体;同时,始终将家校沟通作为协同育人的关键纽带,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多元形式,构建家校互信、同向同行的教育共同体;在心理健康工作上,学校更是坚持“预防为主、干预及时、守护有力”的原则,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机制建设,全方位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最后,全体嘉宾、家长与学生手持“笑脸向日葵”合影,共同喊出活动主题“晨光映初心 陪伴见成长”,定格下这一充满希望与力量的瞬间。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更多家庭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凝聚了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的共识与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了心灵防护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 通讯员 路韩)
配资门户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