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的发家之地
海子边,曾是太原最繁华的街道!一条“以海为名”街道的创富传奇!
太原海子边,是一条传奇的街道。这条曾经太原最繁华的街道,居然比如今的柳巷还要繁华?一切要从改革开放初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太原,太原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化之路。
海子边,就是那个拥抱时代的幸运儿。因为它南联五一广场,北通钟楼街、府西街,优越的位置让它最具有天然的商业基因,这条仅800米长的街道开启了它的创富神话——
80年代海子边
一、太原没有海,为什么以海命名?
太原方言曾经将湖叫为海子,这其实是源于蒙古语,是指水洼、湖泊的意思。
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其中海子堰指的就是文瀛湖,海子边东街的得名,正是因其在海子堰的东边而得。
文瀛湖
海子边东街一带,最早叫做金鸡岭,是靠近海子堰的一个土岗。今海子边东街,就是当年这土岗与这汪积水之间的一条缓冲衔连地带。到清代中期,当年城中的僻壤金鸡岭一带,渐成为民居密集、商贾云集之地,渐成为一条市衢井然的城镇新街。
到了民国年间,金鸡岭早无当年“岭”’的痕迹,而相临的海子堰却因雨水年久集聚不断盛大,金鸡岭便更为“海子边”,“海子边”正式诞生。
二、超越柳巷的商业街,“海子边”的创富传奇!
自宋太原城初建,海子边街便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小摊小贩、跑江湖、打把式卖艺、卖大力丸吆喝声多少年此起彼伏。
时光一瞬,至改革开放前期,太原市内第一批跑出来钉鞋、配钥匙、缝纫等小修理加工业也大多集中在这里。由此,海子边成了太原改革开放最早形成的商业街,如今风头无二的柳巷则可以视为它的接班人。
当时的海子边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一条街,一条街仅配钥匙就有73家,裁缝116家,钉鞋50家,服装50家。据说海子边街最大客流曾是每分钟单向进100多人,全长800米的街道人挤人,摩肩接踵来回一趟要40多分钟,踩蹬裤、牛仔裤、喇叭裤、流行音乐,这些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元素,几乎都是从海子边流行起来的。可谓三晋服装第一街,比同样繁华的坝陵街要更胜一筹!
海子边的繁华也成就了无数创富传奇,如今太原商界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有在海子边艰难创业的故事,像山姆士超市、华宇百货、长江大酒店、百圆裤业等都是从海子边街走出来的成功典范——
太原龙华大悦城董事长朱德龙,1988年来到太原,在太原钟楼街、海子边街等地摆摊或开店销售,前后有9年时间,2005年承包五一商厦,2009年又租下龙华大悦城;
华宇百货创始人赵华山,1989年曾在海子边街经营一家劳保用品供应站,此后经过多年发展,华宇集团涉足商业零售、公路客运、房地产开发、广告策划、酒店经营、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2001年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百圆裤业创始人杨建新、樊梅花夫妇,早年曾在海子边街摆摊,如今百圆裤业在2011年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专业裤装企业……
三、海子边的衰落,只余山西饭店的诉说历史的余晖
如今,海子边已经不再是昔日门庭若市的模样,只剩几家街角的咖啡店和几家零散的小商户,褪去的浓厚的商业气息,今天的海子边更多了一些市井的味道。
唯一能让人想起它曾经的辉煌,可能只有海子边北端的“山西饭店”了——
山西饭店,这座藏在太原老城中间巍峨壮观的古风建筑,朱墙翠瓦、晋韵悠扬、雕梁画栋,处处显示着山西曾经的华丽精致。
迈入山西饭店,就仿佛穿越至明清时代。它整体气势恢宏,晋贤楼、晋福楼、晋缘楼、晋盛楼、晋悦楼5座重檐歇山顶古风建筑巍峨壮观、各美其美;9900块砖雕、木雕、石雕,写尽中华古建三大元素的风姿风貌;1100幅苏式彩绘,纵览夏商至明清的古今传奇。
从906年以前的山西明清贡苑,到山西王阎锡山的自省堂,再到解放后的人民大礼堂、省政府第三招待、文瀛饭店,直到1985年 ,正式更名为山西饭店,它的历史正是山西百年变迁史!
海子边,这条古老而悠长的街道,还能焕发它的新生吗?且行且看吧!
作者:王恭建
配资门户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