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犁,以心为灯。没有繁华的舞台,只有书香浸润的乡野,不仅是文字,更是重塑乡村文脉的执着。这是对清镇市卫城镇离退休党支部党员周光俊最好的诠释。年逾古稀,毅然放弃县城安享晚年的机会,选择留守故土,用半生坚守诠释了文化守望者的担当,让书香成为乡土最深沉的底色,成为村民心中当之无愧的阅读“领路人”。
说起他的书屋,当地家喻户晓。20世纪70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乡亲们对知识和阅读急切渴求,周光俊毅然将祖上遗留的千余册藏书整理出来,亲手打造木书架,登记造册、整理上架,并面向乡亲们无偿阅读。因书屋建在农村、面向社会、服务农民,因此取名为“耕读书屋”。一块牌匾、四条板凳、两张书桌,从此成为村民们劳作之余的精神港湾,照亮着乡亲们的精神归途,在这里,书籍可以登记外借,知识的种子就此在乡土间播撒。这一办,就是五十多年。
1982年参加工作后,周光俊的“书香版图”不断扩展。因为看到贫困村群众缺文化、缺知识、缺技术、缺阅读,于是他将藏书一分为二,一半留守耕读书屋借阅,一半随他踏上工作征程,在下乡时用所驾驶的汽车后备厢搭建起了“流动书屋”。每到一处,一边联系工作,一边摆出书籍,纸箱变书架,田间地头化作阅读角,让知识的甘霖滋润更多群众渴求的心灵。
2006年,国家推行农家书屋建设,周光俊主动响应号召,将耕读书屋与村级农家书屋合并,实现资源共享,并让妻子担任义务管理员。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书屋管理,专程参加图书管理培训,将3万余册藏书分类贴标、规范陈列,让这座乡村书屋成为秩序井然的知识殿堂。
此外,热心公益也是他放心不下的“事业”。在卫城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时,深入考察、参与撰写资料。卫城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他带头投工投劳、捐钱捐物,不仅无偿拿出3000平方米土地修建文化广场、乡村舞台、文化长廊和人行道,还让出300平方米房屋创办书屋,自费购置15个木质书柜及书桌、椅子,用半生精力投入在书屋的经办管理上。
作为基层党员,周光俊始终将书屋视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他精心挑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读物作为核心教材,通过主题宣讲、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他的足迹遍及村舍、校园、机关,用生动的讲稿传递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红色文化和家风文化,开展文化宣讲活动360余场,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周光俊不仅是文化使者,更是发展智囊。他受聘为村经济发展顾问,建言发展田园观光旅游,助力坪寨村走出“田园综合体+农业嘉年华”的特色之路。同时,他积极倡导阅读之风,以农民文化家园为载体,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结合“六月六”等民俗节日,策划组织了多场全民阅读活动和12届民俗文化活动,自编自导了《花轿》《婆婆也是妈》等弘扬传统美德的节目,既深受群众欢迎,也让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桑榆未晚心向党,银发丹心映初心。为让书香浸润更多角落,弘扬乡村阅读之风,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成立卫城镇文联,创办《镇西卫杂志》,挖掘本土写作人才,深耕红色文化。2022年,他推动“清镇市卫城镇乡村传习堂”在耕读书屋挂牌,策划开展“品读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等经典主题阅读活动累计12场,吸引了200余人参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退休以来,周光俊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来世界一趟,总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才无憾。”周光俊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了更好践行这份坚守,他年复一年,自费订阅《人民文学》《中华诗词》等数十种刊物,充实书屋藏书。用热情接待每一位读者,不仅递上热茶,更精准指引书目,让书屋成为村民的“精神驿站”。在他的带动下,卫城镇“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风尚蔚然成风,书香气息弥漫乡间。
3万多册藏书,阅读室、书法室、传习室等各种功能教室,写作培训、学术研讨、书法习作、文化沙龙……如今的耕读书屋早已从单一的阅读空间,转向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成为乡村传习堂、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读书爱好者50余年坚守“耕读书屋”点亮乡村“精神家园”,周光俊同志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从青春年少到银发苍苍,周光俊用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守,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他的耕读书屋,是脱贫攻坚的“智力粮仓”,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精神坐标”。书香浸润乡土,文明扎根基层,这便是新时代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最美注脚。
吴卿雯 吴秋芋
编辑 蔡义桂
二审 黄修宇
三审 梁晶晶
配资门户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