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律史学”学术研讨会暨《张晋藩全集》首发式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市社科联、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师生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包括开幕式、主旨发言、《张晋藩全集》首发式、单元学术研讨、闭幕式五个环节,围绕“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律史学”形成了三十五篇的论文集,共十九位学者作现场报告。
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一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主编黄文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侯欣一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顾元教授主持。
马怀德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与《张晋藩全集》的首发,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喜事、大事。先生是新中国法律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人生楷模,也是本校研究生培养的开创者与法律史学科的领路人。中国政法大学为拥有张晋藩先生这样的大师而感到无比光荣。他勉励全校教师与广大学子传承“人民教育家”的崇高精神,“不偷懒、不自满”,立大志、明大德,积极推动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积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牛青山主席对张晋藩先生在中国法律史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张先生是中国法律史学体系的构建者、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阐释者、法治英才的培育者。他以与先生学习交流的切身经历为例,充分肯定了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法治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他表示,《张晋藩全集》的出版,不仅是对张先生个人学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新中国法律史学发展道路的回顾。为我们全面理解中国法制历史的演进规律、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精髓提供了材料。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高浣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朱勇,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顾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原所长刘海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王健、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院李曙光先后作主旨发言。
张晋藩先生在总结发言时深情回忆了自1984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生起的教学历程。当年的入学考题,例如“简述古代法律制度儒家化的始末和基本特征”“先秦儒、道、墨、法各家法律思想概述”等,至今记忆犹新。他还特别提及1987年主持首届博士生答辩的情景。朱勇教授作为该届毕业生,其毕业证书编号为“001”,意义重大。张先生始终爱才惜才,精心守护学生的学术梦想。他动情地说,与学生们相处的时光,就如同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般亲切自然。
《张晋藩全集》首发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立艳主持。张晋藩先生、牛青山主席、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杨一凡研究员、朱勇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尹树东社长共同为首发式剪彩。
据悉,《张晋藩全集》是对“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晋藩先生70余载学术生涯的系统梳理与集大成之作。全集共分三辑55册逾2000万字,覆盖了张晋藩先生在法律史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通史性研究、专题性研究、教材讲稿、主编作品、论文精选、演讲访谈及诗文札记等多类内容,体例严谨、分类清晰,全面展现了先生在中国法律史领域的卓越建树。
《张晋藩全集》的编纂坚持严谨求实、守正创新的原则,力求全面、真实地呈现先生宏阔的学术体系。全书内容广博而精深,贯通古今法制发展脉络,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诸多法律制度、思想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考据与深刻解读,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精髓及其当代意义,更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梳理法律与社会各领域的内在关联,充分彰显了先生“以史为鉴”的治学立场与“通古今之变”的学术视野。
《张晋藩全集》不仅是对先生理论创新与学术创作的整理与记录,也是对新中国70多年来中国法律史学学术发展之路的概括与总结。(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姚晓丹)
配资门户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